非遗馆设计风格与方案: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阅读次数:1003      时间:2024-07-31 11:37:37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非遗馆,是一个专门展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非遗馆的概念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那些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技艺。这些遗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

非遗馆有助于保存和传承那些面临消失风险的文化遗产;其次,通过展示和教育活动,非遗馆增强了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再者,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对话,有助于构建社会和谐;最后,非遗馆还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机会。总之,非遗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非遗馆设计风格与方案

    非遗馆在设计风格与方案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旨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和方案:

  1. 整体保护与地域特色:非遗馆的设计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例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围绕“生活”这一核心,打造了一个活态的、温情的、流动的、无界的展馆。

  2. 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非遗馆的设计不仅包括展示功能,还注重传承和体验。例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引入传承人现场展演,打造非遗在线驾驶舱、非遗数据库、非遗文献中心和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体验中心,形成了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3. 智慧化设计: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化非遗场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非遗在线驾驶舱和非遗数据库,提升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4. 多维度展示:非遗馆的展示设计注重多维度的展示和互动体验。例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基本陈列《越山向海》通过“一条逻辑主线+三个文化空间+若干互动体验”的总体思路,全面呈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充分彰显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

  5. 设计创新与再造:设计作为一种手段,非遗馆的设计不仅保护“原生态”,更注重“活态性”和“再造性”。设计创新可以帮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通过设计手段将非遗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

  6. 生态保护理念:在非遗馆的设计中,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保护非遗项目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例如,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民,保护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避免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民的空心遗址。

  7. 文创产品开发:非遗馆的设计还涉及到文创产品的开发,通过设计手段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例如,杭州设计师张雷通过“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的推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

企业微信截图_16307317538430.jpg

    非遗馆文化展示形式

    非遗馆的文化展示形式丰富多样,旨在通过不同手段和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传递给公众。

  1. 活态展示:非遗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通过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如民歌演唱、曲艺说唱等,真实呈现非遗的原真样态。

  2. 多媒体互动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影成像、互动平台等,使观众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非遗文化,例如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通过多媒体互动平台让参观者了解长沙窑铜官陶瓷的制作过程。

  3. 情景再现:非遗馆通过模拟古镇老街、民俗活动空间等,运用实景、影像播放和3D、VR技术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南京博物院老茶馆的沉浸式喝茶看戏体验。

  4. 专题展览:非遗馆会举办专题展览,集中展示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非遗项目,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要展示上海市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5. 临时展览:结合庆典、节日等举办的临时展览,多在展览馆、博物馆等不固定场所举办,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

  6. 非遗小镇和博览园:非遗馆的延伸形式,集收藏、展示展演、游览、培训、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园区,如成都市青羊区国际非遗博览园。

  7. 日常生活展示:以日常生活为逻辑,将非遗项目融入其中进行展示,如苏州市非遗馆紧扣苏州城市特点,通过不同主题让观众了解当地非遗。

  8. 非遗展品展: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作品,展现非遗留下的物质遗存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水平,如“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1. 创新融合的展览:例如,在“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中,传统非遗技艺如花丝镶嵌、木作竹编等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展现出非遗文化的新风貌18。

  2. 科技的赋能:非遗馆利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古老的非遗技艺赋予新生命力。视频、互动装置等元素的加入,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使非遗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3. 结合现代生活实践:非遗馆通过将非遗工艺品带回日常生活中,如与时尚品牌结合的苗绣、侗族织锦等,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4. 非遗+文旅的结合:非遗馆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通过提供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亲身参与和感受非遗工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5. 非遗+文娱的结合:非遗馆利用纪录片、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等,讲述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故事,拉近了非遗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6. 非遗传统乐器的创新演绎:在非遗文艺展演中,传统乐器结合现代乐器演奏,如呜嘟与现代摇滚乐器的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调,让观众体验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7. 非遗服饰的现代化改良:非遗馆展示将刺绣工艺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服装,使非遗元素更加贴近市场和消费者,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