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坚持“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理念,紧扣“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科协怎么干”重要课题,以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契机,在全市着力实施科普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开展科学素质提升“五项行动”,深入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打造了科协工作“滨州样板”。去年6月,滨州代表山东接受《科普法》执法实地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给予充分肯定:“滨州正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多项措施做法都可成为国内典型。”2022年“全国科普日”,滨州市广泛动员1210个机构单位开展7076项活动,活动数量实现三年每年翻两番,活动浏览量达1100万人次,成功推荐7家单位8项活动荣获国家级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活动;另获得国家级荣誉12项,省级荣誉14项,指导无棣县、阳信县、惠民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数量列全省第一,其中滨州市阳信县在组织基础、机制保障、平台载体、活动开展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打造县域科普“阳信品牌”,在构建县域科普实践中探索出了新路子,打开了新格局。
夯实组织基础,凝聚科普新动能。一是强化党建统领。深入推进“过程党建”,主动对标对表,举办“向阳党旗红、逐梦科普蓝”主题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履职能力,与市科技馆联合打造“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展,推荐5名科技工作者参评获奖。二是加强头部带动。充分发挥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创新科普活动奖补模式,广泛动员100多个机构单位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累计上报平台活动1152项达到上年度2.5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三是筑牢基层组织。指导10个乡镇(街道)基层科协主导参与乡村农技培训、校园科教、卫生健康服务等活动,发挥基层卫生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制科技者作用,广泛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激发基层科协组织活力。四是组建志愿队伍。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梨乡轻骑兵”科普志愿服务大联盟,发展涵盖教育、卫生、农业、科技以及阳信籍在校大学生等领域的科普志愿者200名,培训志愿者50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150场次。
强化机制保障,激发科普新活力。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以出台《阳信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契机,进一步明析部门职责分工,在全市率先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深入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党员干部科学素质提升“五大行动”,持续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四项工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大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创新奖补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最美科技工作者引领工程,对被授予省级、市级、县级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人才补助,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科普工作经费达人均2块钱,充分利用上级基层科普行动、科普行动计划及科技馆免费开放奖金等100余万元,提升科普设施建设水平,资金支持力度全市领先,鼓励乡镇统筹财力落实基层科协人财物支持,确保科普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稳中有升。四是加强上下联动。依托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国防教育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探索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活动模式,2022年6月,中国科技馆指导、山东省科协主办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启动仪式在阳信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对我县积极探索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活动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建强平台载体,打造科普新引擎。一是立足“主阵地”。进一步发挥县科技馆“主阵地”作用,成功入驻“全国掌上科技馆系统”,积极探索馆地合作新模式与科普人员交流常态化机制,中国科技馆与滨州市“馆地合作”视频会议在阳信召开。馆内开展系列巡展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60场,累计发放《身边的科学》科普图书3000余册,惠及万余名青少年及基层群众。 二是开辟“新阵地”。2022年新认定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家,县域内市级基地增至30家。积极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科普作用,让科普中国APP成为公众了解科普知识的新平台,注册人数及传播量全市第一,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党员带头讲科普、服务群众零距离”专题节目,邀请县领导亲自出镜提升影响力,形成了梨乡轻骑兵、科普阳信微课堂、蒲公英讲堂、葡乡人家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三是用好“活阵地”。制定《阳信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实施细则》,搭建23个“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训”融汇学习模式,提升各类人群科技素质。2022年开展农技培训12班次,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0场,创新妇女、乡土人才、残疾人技能培训18次,创新研学进修活动8期。
创新活动形式,开辟科普新局面。一是开展“迭代式”科普。高度重视教育引导作用,以厚植科学思想为目的系好儿童成长的“第一颗纽扣”,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感悟文章、诗歌朗诵等形式,定期组织科普活动,促进学生、家长两代人相互交流、相互带动,影响当地居民超过3万人。二是推进“协同式”科普。开展“科技示范户”与“美丽庭院”联创活动,创建科技示范户200户、美丽庭院13000户,强化“科协沙龙”与“e盏茶事”联动并向乡村、企业延伸,联系乡村新阶层,扩大受益人群,提升科普工作协同效能。三是实行“浸润式”科普。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送图书下乡、送戏曲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组织科普展览、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等活动,组织百名青年骨干教师、志愿者服务团队投入到“乡村学校少年宫”一线教学中,聘请非遗项目鼓子秧歌、“西河大鼓”、戏曲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等有才能的人担任辅导员,惠及学生近3万人。四是实施“点题式”科普。破解科普活动“质量低、规模小、活动散”难题,抓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提前确定科普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基层志愿者队伍,全面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近两年累计开展农民科学素质、反邪教、防诈骗、生命健康类科普活动800余场次,覆盖5万余名农村基层群众。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孙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