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如果用一个具象的事物或概念来形容文化精髓未免过于狭隘,如果从总体意象中去进行提炼,那么呈现的效果会更好。从可表意中国的元素出发,例如,如意、青花瓷、中国结、风筝等,并从儿时纸飞机的造型获得灵感,将所有中国元素进行整合、领会,但形态演绎主要以如意为主(见图10-1~图10-3),最后提炼出形如太空飞船的中国馆外观建筑造型(见图10-4)。这个被誉为“瓷如意”的场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性。China有“瓷器”之意,在这里瓷器代表着中国,寓意着中国与欧洲在很久以前就有往来。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将一座瓷的建筑带到了意大利。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如意被赋予了一种内涵,那就是吉祥驱邪,是承载祈福禳安这些美好祝愿的贵重物品。如意代表着中国人民美好的祝福与希望,如同一架飞机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馆采用如意的造型进行设计,寓意中国人民将“瓷如意”作为礼物送给米兰世博会。
图10-1 中国馆如意形态简化
图10-2 中国馆如意形态分解
图10-3 中国馆如意形态组合
图10-4 中国馆建筑外观设计(设计者:单宁)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曾说过:“直线是人为的,曲线才是自然的,上帝创造自然界用的都是曲线。”笔者在本次中国馆的外观建筑造型上就采用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曲线和曲面(见图10-5)。建筑外观为曲线形体,回转优雅,连绵不断。其中很多建筑墙面是倾斜的曲面,体现出动态美和追求自然的力量。正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连贯的空间形态演绎着音乐的流动性与连续性。白色优雅的建筑上蓝色的玻璃幕墙就如同一湾湾清澈的湖水,向观众呈现出一幅蓝天、白云、湖面、倒影相互交融的自然美景。
图10-5 中国馆建筑外观前期草图(设计者:单宁)
笔者设计的中国馆外观采用了立体化表皮的处理手法,这就使得建筑表皮不局限于划分展馆内外空间和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作用,更趋向于功能的多样化、科技化与智能化,如展馆表皮玻璃幕墙的自动翻转设计(见图10-6)。
图10-6 通过程序控制玻璃幕墙的翻转(设计者:单宁)
(1)太阳能玻璃幕墙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玻璃幕墙上运用了太阳能技术,这样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展馆建筑所需的能源,体现了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的世博会的绿色环保理念(见图10-7和图10-8)。
图10-7 太阳能板
图10-8 展馆太阳能玻璃幕墙(设计者:单宁)
(2)纯白色外墙的节能作用
中国馆的外墙面还运用白色瓷砖装饰,体现了瓷可作为中西方交流的文化载体;同时,由于白色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因此有助于保持场馆在观众的视觉上和体感上的凉爽(见图10-9)。
图10-9 展馆的白色表皮可反射阳光的热量(设计者:单宁)
(3)玻璃幕墙的通风、降温作用
分布在展馆纯白色外墙上的可自动翻转的蓝色玻璃幕墙,能为场馆提供合适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白天,室外的光线会通过玻璃幕墙柔和地洒进场馆;到了晚上,场馆内的照明会通过幕墙放射出去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幕墙的巧妙设计让中国馆的室内温度在夏天关闭空调的情况下,也能比室外低3~5℃。
(4)展馆外水景
人类自古就喜欢择水而居。在建筑景观设计中,水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水景不仅可以调节建筑周边小气候及其温度,还能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如建筑的倒影在水中,就可营造出一种灵动的意境(见图10-10)。
图10-10 展馆周边水景设计(设计者:单宁)
(5)展馆建筑自动排放雨水
笔者设计的中国馆由于其建筑自身的特殊结构造型,使得建筑具有自动排放雨水的功能。建筑如同趴在地上的一只猛兽,建筑最高处如同猛兽高高的脊背,这是整个建筑的最高点,当雨水降落下来的时候就会从这个脊背沿着流动的建筑体表面滑落下来,使雨水不会在建筑上聚积(见图10-11)。
图10-11 建筑自动排放雨水设计(设计者:单宁)
(6)斜面坡道的生态观
设计的中国馆中没有电梯,同时也很少有楼梯,楼层之间的过渡空间大量采用了斜面坡道的处理方式。参观者走在坡道上,就如同走在田园山坡上一样,不仅可产生移步异景的效果,更体现了乡村田园的生活气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馆可持续生态观念的体现。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参观者体验到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同时也能恰如其分地诠释展馆主题。
(7)展馆前厅人工水池
坐落在展馆前厅中央的是一个人工水池。它让参观者在体验戏水乐趣的同时,也体验到夏季的一丝凉爽。水环境的营造在体现展馆主题的同时,也调节了馆内的微气候。
(8)温控技术
展馆采用先进的温控技术使得整个展馆的能耗降到最小。笔者在构思中国馆时就考虑运用多种手段来帮助控制室内温度,比如,将展馆出口数量降到最少,在入口处采用中空的双层隔热玻璃,以此来阻隔室内外的热量流通,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的目标。
为了制作中国馆外观建筑复杂的曲面造型,笔者放弃了防火性能较弱的聚苯乙烯板,改用新型环保材料—水泥板。作为外围护结构的板材,水泥板除了满足强度、防潮防火、可直接粘贴马赛克等功能的要求外,其弯曲半径较小,还具备可弯曲造型的巨大优势。
展馆立面装饰采用白色的陶瓷作为建筑材料。陶瓷拥有非常坚硬的表面,并且其精致光滑的表面非常适合体现建筑的美感。
首层主入口采用的玻璃幕墙,主要由铝材和双层隔热玻璃组成。玻璃幕墙与由千万“中国瓷”包裹的主体表皮构成虚实对比,增加了视觉上的层次与多元性。
为了体现中国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笔者还充分考虑到世博会之后场馆拆装转移回中国后可再次进行组装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国馆的“再生”,本次展馆的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进行设计,结构桩基采用可拉拔的桩型,便于世博会之后的拆卸和循环利用。主体钢结构的部分梁柱采用螺栓连接,组合楼板也采用预制方式与楼面螺栓连接,并且结构体系中的空间壳体和主体钢结构以及幕墙体系中的不锈钢面板是可以拆除并重新组装的。这种采用预制构件的拼装方式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为将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捷地施工提供了可能。展馆壳体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水泥板,板材与主体钢结构之间采用专用的螺栓和卡件连接。基础形式采用钢管柱,方便施工人员拆解及清理,同时尽量减少混凝土基础。
中国馆建筑周边的广场设计也是笔者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但在本次方案设计里并没有针对广场展开深入的设计,只是在这里提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根据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聚焦于食物的理念,“梯田”就成为本次广场设计的创意来源(见图10-12)。梯田是我国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十分契合本次世博会的主题,同时也与整个展馆的建筑设计形成一种外观形式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协调(见图10-13和图10-14)。
图10-12 梯田
图10-13 广场概念设计(设计者:单宁)
图10-14 中国馆广场设计效果(设计者:单宁)
另外,在此广场设计中,笔者还重点考虑了水景的设计。比如,建筑下面的水景设计就汲取了中国江南水乡的特点。笔者在此处设计的一个弧形的拱桥,让观众走在桥上就能感受到“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见图10-15)。
图10-15 中国馆水景及拱形桥设计(设计者:单宁)
(1)流动性
本次笔者的展馆建筑设计没有停留在静态的功能分区和这些分区的单一联系上,而是在运动的观念和形态下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问题。展馆中所有的分区与流线如同一条河流,都在不断地闪烁、冲击、流淌,凝固只是瞬间的。整体流向设计采用了流动交错的线条,使得展示空间极具流动性(见图10-16)。
图10-16 展馆内部流动性设计(设计者:单宁)
(2)自然性
本次笔者的展馆建筑设计在主要展示空间的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上没有特意去进行空间划分,而是在掌握整体空间节奏的情况下,随性划分空间,尽量弱化人为划分空间的痕迹,去创造一种自然的感觉。这好比老子的“有无相生”的道理,一切“无形”与“有形”的统一,就是“无极”大道,这里寻找的是空间划分的“有意”与“无意”之间的统一。
考虑到博览会建筑的特殊需求,本次笔者设计的中国馆平面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功能空间组成:展览空间(包括展品陈列空间与游客行走、停留空间)、交通空间、辅助空间(包括储藏室、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及商店、餐厅、游客休息空间等(见图10-17~图10-19)。
图10-17 中国馆一层平面图(设计者:单宁)
图10-18 中国馆二层平面图(设计者:单宁)
图10-19 中国馆三层平面图(设计者:单宁)
本次空间组合、划分以展示空间为核心,其他功能空间的安排则以有利于展示空间功能的发挥为主要依据。例如,储藏区就位于比较隐蔽的位置;办公区是用来给参展方休憩、办公、管理等使用的,也避开了主要的展示空间;服务空间也是根据需求散布在参展区内,以方便参观者使用。
整个场馆流线设计清晰,互不干扰。场馆的主入口位于建筑中部拱起造型的下方,入口门前是室外水域边的一个小型的广场,也是参观人流排队等候的缓冲区;在建筑的侧面设计了VIP观众的入口,在建筑的另一个侧面设计了工作人员以及货物或展品的出入口。
参观者一进入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入口大厅(见图10-20)。这里有前台咨询处以及生态及饮食文化的展示区。参观完大厅之后,继续向前走,路线分为两条。一条是通往二层的,另一条是直接通往三层的。无论选择哪条路线,参观者都会参观完整个空间,两个通道都采用斜曲面坡道的形式。坡道采用多媒体音响、视频、激光全息摄影、数码、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进行展示。特别是在通往三层的坡道上,由中国剪纸造型组成的灯具使柔和的光线从剪纸图案的灯罩中射出,形成丰富且富于内涵的光影效果,将参观者带入了光与影的世界。
图10-20 一层大厅空间流线图(设计者:单宁)
在第二层(见图10-21),每个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此楼层设有休息区和商店。参观者可以选择在休息区小憩,也可以进入商店购买中国特色产品或纪念品。
图10-21 二层空间流线图(设计者:单宁)
第三层的流线设计得比较灵活(见图10-22)。由各种曲面墙体形成的分割,使参观者沿着不同的流线参观,就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本层主要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保的展示。另外,此楼层设有休息区、餐厅、表演区等。参观者在休息区休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中国的茶文化,享受各种中国美食,欣赏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演出节目。
图10-22 三层空间流线图(设计者:单宁)
本次中国馆展馆内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流畅如意造型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展馆外观建筑上,而且贯穿在整个馆内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反映在展示空间之中则是空间设计采用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曲线、曲面和各功能空间之间的无缝式连接,从而强化了展示空间的节奏感、形式感以及流动性。它使参观者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之中,令参观者在其内部走动参观时感受到时空的艺术魅力。当然,在设计中国馆内部空间时,除了强调设计形式语言的一致外,笔者还注重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在展馆第一层的设计中,笔者就想把中国的文人气质、内敛含蓄之美体现出来。首先,在体现文人气质方面,一是通过空间整体白色调的高雅气质进行烘托,二是通过琴棋书画的设计理念及其创意进行体现;其次,在体现内敛含蓄之美方面,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提倡的“隐”“忍”“自内自省”等人生哲学,以及道家强调的“无为”“清净”等处世哲学。这些反映在展馆空间审美意识中都表现为追求内在精神的含蓄之美。以内向空间组合为特征的展馆第一层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内敛含蓄之美。院中有院,园中有园,这些院落都由层层向内收缩的曲面空间组合而成,呈现出明显的“内敛”性。在装饰处理方面,本层设计的重点是空间围护的中心部位,力求深藏不露,避免显露、张扬。